当前位置:首页 >  > 人文泰宁 > 史海钩沉

大田纸业

清朝时期,泰宁县大田造纸业和印刷业曾盛极一时,为当地带来近两百年的繁荣。大田地处泰宁西北部,境内竹山连绵不绝。清初,有人利用毛竹生产毛边纸,至清中期日渐繁盛,建槽产纸的村庄达20多个,槽焙200多处,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,品种有毛边纸、切边纸、高筐纸3种,年产量10多万担,其中料坊村的切边纸(又称西纸)质量最好。据县志记载,清中期大田乡仅西纸一项年产量6万余担,产值4万银元。造纸业促进了商贸发展,清代大田街经营纸业的商号就有20余家,产品远销南昌、九江、武汉、长沙等地;民国时期兵乱不息,纸行仅剩复元号、诚记号等8家;抗日战争时期,西纸销地沦陷,生产日趋萎缩直至全部关张停产。造纸业带动了印刷业。清嘉庆廿一年(1816),料坊村绅士邹德舆在兴办教学馆时,苦于买不到课本,便斥巨资雕板印刷《四书集注》。印板聘请临村庠生廖京采书写,反复校对后反贴镌刻在梨木板上,制成印刷雕板。《四书集注》分为大学、中庸、论语、孟子四篇,是明清两代学子的必修读本。大田版《四书集注》为双面16开本,计486页24万余字,年产约500本,切边纸每本1.6银元,连四纸(将乐白莲生产)2.4银元,一经问世,颇受青睐,后来远销至江西、浙江等地。民国以后,洋学堂逐渐普及,印刷生意每况愈下,慢慢退出历史舞台。

上一篇:改土功臣

下一篇:风展红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