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 > 人文泰宁 > 史海钩沉

庙学迁移

文庙又称孔庙、学宫,古代常作为培养学子的场所,相当于今天的学校。泰宁私学(即民间办学)早于官学,并且十分兴盛,两宋时期泰宁的两个状元和十几个进士都是私塾培养出来的。状元叶祖洽在《诏改泰宁县记》中说:“今其县比屋连墙,弦诵之声相闻,有不谈诗书者,舆台笑之”。青年不读书,连下等人都取笑他,可见当时学风之盛。泰宁的官学起源于南宋晚期,《泰宁县志》记载:“宋庆元间,邑赵时馆始建学宫于炉峰之阳”。这所学宫元初毁于寇,元至正二十七年(1340)重建,明洪武九年(1316)和正统十年(1445)各修复了一次。明中期,邑人迷信风水,认为泰宁科举下滑,题名雁塔者寥若星辰,根子就在学宫的地点不对。嘉靖二年(1523)便将文庙迁往城西蓦湖坳,但效果不佳,又于嘉靖十五年(1536)搬迁至城北天王寺,嘉靖二十八年(1549)再次迁回炉峰山南麓旧址。万历三十二年又嫌朝向不好重建,80多年间来回折腾了5次。万历三十四年(1606)学宫改建完工,便有江日彩和李春烨连袂中举,算是选对地方了。此后,学宫不断维修扩建,规模越来越大,至清末民初,文庙占地面积达1.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,主要建筑有红色宫墙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大成门、大成殿、东西庑廊、崇圣祠、明伦堂、大观楼等,内部设置了月牙泮池、花木奇石等,整体环境优雅、重檐斗拱、画梁雕栋,蔚为壮观。大成殿是主体建筑,正中神龛供奉孔子神主牌位,大梁上悬挂康雍乾三朝皇帝手书金字匾额“万世师表”“生民未有”“与天地参”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废除科举,县学停办。新中国成立后,文庙改为实验小学,古建筑陆续拆除改建,上世纪70年代末,最后的大成殿也被拆除,如今只留下两株桂花树孤立在校园内。

上一篇:熊令筑城

下一篇:御史为民